通知公告
结构转型初见成效 再平衡正稳步推进中国经济 给世界注入信心
点击:240时间:
2016-02-25 12:52:19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大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更是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过程。如何看“唱空”中国经济的杂音?中国经济转型是否可控?能否继续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力?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知名学者、经济学家均认为中国经济实际增量可观,前景可期。
从增“量”转向提“质”
雷纳托·鲍曼:没必要细究小数点后的数字到底是几,对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特别是对刚走上经济复苏通道的欧美国家来说,即使是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速,已经是让他们羡慕的好成绩。中国经济体量很大,继续维持8%甚至两位数的经济增速是不现实的。在欧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都身陷经济困境的背景下,中国有信心把成绩保持在7%左右这个“新常态”水平上,已经为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业也会跟进发展。例如,医疗、教育等必须满足不断扩张的需求,生产部门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通信、物流等服务类产业进行辅助。
不过,服务业的发展不能保证制造业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比如,巴西服务业发展已经超出了必要规模,甚至拖累了制造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促进了贸易和生产,中国内需增长稳定,“新常态”令人满意。
伊拉里亚·玛萨莉: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中国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主要源于市场化改革和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随着这两方面红利的逐渐释放,经济增速开始变慢是理所当然的;第二,中国正在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再平衡,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已经从过去的重点关注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开始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提高。
长远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将有利于中国市场改善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中国只要能调整好经济结构,促进效率提高,中国经济就依然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蔡伟才:西方一些评论家对中国经济妄加抹黑,唯恐中国市场不乱,是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多重困难,但是,没有必要对中国经济过于担心,理由主要有三:
第一,中国实体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市场担忧情绪过度。第二,中国政府有足够的工具管控“系统性风险”。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稳步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3%,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达到了50.5%,一个直观的例子是,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约50%。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再平衡正在稳步推进。
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上升
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正在从投资和制造业驱动转向内需和服务业为主导,这种转型有助于中国经济成为更加持久的需求增长引擎,对世界经济有利。但这也极具挑战性,甚至有很大风险。2016年初,股市和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巨大压力。但中国金融领域的这些问题没有给实体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正在加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最终会实现“新常态”改革的目标,中国消费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进一步扩大全球需求,这也是缓慢增长的全球经济求之不得的事情。
刘利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虽仍保持高位,但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已经从2005年至2008年的1.29个百分点,大幅下降到2010年至2015年的负0.34个百分点,表明出口已不再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此外,加工贸易仍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15年,一般贸易顺差只有2967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3513亿美元,高于一般贸易。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一般贸易总额则是加工贸易的2倍左右,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正逐步向消费驱动转型。
由于中国经济不再依赖出口,因此无须担忧中国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出口增速下滑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随着中国商品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中国将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约翰·奈斯比特夫妇: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及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看去产能及去房地产库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握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时机与步骤等三方面工作的进展及成效。
二元社会是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应对户籍改革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必须改善劳动力流动状况和管理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各地官员普遍面临社会问题带来的极大压力。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个危险信号是:最需要援助地区得到的提高劳动力技能、改善教育和保障社会安全的公共援助不足。
蔡伟才:产能过剩严重阻碍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有效地解决,以免引发连锁负面反应。东盟是一个拥有超过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市场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的激励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将为国内外产能合作创造机会。
服务业主导的再平衡会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可以缓和过去高增长带来的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收入不均等等。中等收入经济体面临向更加成熟经济结构转变的挑战,它们再也不能忽视增长质量的重要性。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之路上的这一重要节点。
刘利刚:由于商业银行顺周期的特征,银行在经济繁荣时增加放贷,在经济低迷时期缩减信贷,将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不断减弱。因此,央行应及时放松货币政策,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推动经济增长。2016年,中国应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进入债券市场融资,让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好地完成去杠杆化。积极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应是当务之急。去杠杆化过程逐渐完成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V”形反弹。
路易斯·保利诺: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成功转型,需要拥有对未来有着清醒认识的政治领导,以及领导者周围强有力的团队。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有着稳定的领导集体和许多出色的企业家,很难想象中国会无法实现自身目标。2016年,中国应该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更多关注创新和社会公平。
继续为全球经济创造机遇
刘利刚: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6.9%,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15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15.5%,为全球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经济拥有强劲的内生动力。预计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以2016年—2020年年均增长不低于6.5%测算,到2020年预计GDP可达17万亿美元左右,人均GDP则为1.2万美元左右。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
蔡伟才:中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与世界经济接轨,与全球市场的关联密不可分。展望未来,中国企业会积极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圈,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巩固完善传统工业的同时,创新发展新领域,发挥自身行业优势,拓展电子商务,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为中国企业呈现无限商机。中国高铁的延伸海外,必将带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快速腾飞,促进跨境贸易和当地投资的蓬勃发展,实现多赢局面。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的紧密结合将营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